“新闻式广告”自吹自擂 国盟到底浪费多少纳税人的血汗钱?
民主行动党国际秘书兼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于2021年1月21日发表文告,促国盟政府交代,究竟在疫情肆虐期间砸了多少钱在媒体刊登“新闻式广告”,为其政策自吹自擂和营造“美好的氛围”?
《星洲日报》于1月20日刊登在全国第4页的报道,标题写着“民众:欢迎安心配套 感谢政府再援助”。报道访问了23名大马人,并引述他们对首相丹斯里慕尤丁于过去1月18日宣布的“安心援助配套”(PERMAI)褒奖有加的反馈。
然而,同一天《星洲日报》柔佛版封面报道,对于同样的援助配套,却呈现了民众不同反馈。标题写着“商民:杯水车薪 无法及时受惠 安心援助配套难解困”。
读者或许会奇怪,为何受访的柔州商民,与全国版受访的23名国人对于同样的援助配套,反馈会出现天渊之别?难道安心援助配套遗漏了柔州子民吗?还是纯粹是因为柔州子民难以讨好?
如果仔细看刊登在全国版第4页的报道,答案就昭然若揭。我不确定究竟有多少读者留意到,在这篇报道的左上方,有标记这是一则“新闻资讯”。换言之,这其实是一则付费刊登的“新闻式广告”。
同样的一篇报道,也可以在《星洲日报》的网站上找到。但是网站上的这篇报道,却没有注明这是需要付费刊登的“新闻资讯”。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414043.html
2020年11月21日,还有一篇刊登于《星洲日报》的网站上的一篇报道标题是这么写的:“2021年预算案 | 国民:及时雨很好用”。
这次,报道访问了36名国人,他们对于预算案的反馈都给予正面评价。同样的,网站上的这篇报道也没注明是需要付费刊登的“新闻资讯”。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380694.html
同样的报道刊登在2020年11月22日的《星洲日报》全国版第4页,报道的左上方,有标记这是一则“新闻资讯。同样的,也是付费的“新闻式广告”。
国盟政府究竟在《星洲》以及其他媒体上刊登了多少“新闻式广告”?纳税人的血汗钱,又有多少被用作国盟政府自吹自擂的用途?
除了提高自我的声望、营造虚假的良好感觉氛围外,政府发布此类广告能达到什么目的?广告能够减轻人民所承受的艰辛吗?还是广告能为人民提供粮食、创造就业机会和避免企业关门大吉?
国盟政府必须向广大纳税者坦白交代,究竟这些宣传手段耗费了多少公帑!
张念群:巫统上议员反华小 教育部不应屈服于极端主义
巫统上议员反对才是朱运兴华小喊停主因,教育部不应屈服于极端主义打压华小。
教育部秘书长尤斯兰沙突然于10月25日电邮朱运兴华小建委会主席王友泰,指示该校立即停工,但没阐明理由。
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随后表示,教育部仍在进行审核,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让人费解的是,喜来登政变至今已经21个月,马汉顺自己承认,原建委会这两年来持续向教育部要求,将朱运兴华小原壁归赵,那么为什么审核工作如今才展开?马汉顺在过去两年难道都在睡觉?
阿曼阿兹哈
全国1800所拨款逐步下放,会一一公布受惠名单!
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在2019年10月3日针对2019年特别拨款发表以下文告:
教育部在2019年发放给学校的提升和维修拨款(简称“特别拨款“),包括华小5000万、华中1500万、教会学校5000万和泰小5000万。
这些特别拨款已经在这个星期开始下放,和2018年一样是通过电子转账直接汇款到董事部户口。大家可以查阅相关银行户口,有的学校已经知会收到相关拨款。
同时间,由公益金给予政府华小(俗称全津华小)的2000万教育拨款也从上星期起陆续移交给学校。
希盟政府继续“今年拨款今年发”的原则,各校在获得这笔拨款后,可以开始计划在接下来的年终学校假期进行提升和维修工作。
此外,还未收到拨款的学校也请静心等待,因为是按阶段进行全国近1800所学校的汇款,相信其他学校在陆续会收到今年的拨款。
教育部也会秉持透明和开放的原则,在所有学校获得拨款后,一一公布今年的受惠名单。
张念群
教育部副部长
2019年10月3日
幼儿发展机构应成为发展学前教育推手
希盟妇女组秘书兼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于2018年6月1日,针对新政府将国家学前教育计划单位(Permata)交由教育部接管发表文告:
首相敦马哈迪宣布,原本属于首相署管辖的国家学前教育计划单位,如今将转由教育部管辖,对此我乐见其成。
在改朝换代前,希盟的国会议员就已多次向国阵政府提出上述要求,可惜不获重视。如今希盟执政未满一个月,却能在第一时间就拨乱反正。
然而,将国家学前教育计划单位转由教育部管辖,只是改革学前教育的第一步,因为目前负责学前教育的政府单位,除了PERMATA,还包括了福利部、教育部、社会发展局和国家团结局。
由那么多部门掌管学前教育,既费时又浪费资源。因此我们一早就在《希望宣言》中建议,设立“幼儿发展机构”,将各个负责学前教育的部门整合划一,并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津贴。
幼儿发展机构应该成为我国监管和发展学前教育的推手,负责7岁以下的幼童发展关键领域,其主要任务为监督幼教中心的运作,以及设定师资和课程的规范。
随着国家学前教育计划单位划入教育部,我们希望看到教育部能尽更大努力设立幼儿发展机构。以期在有关机构设立后,希盟政府可以落实以下政策:
第一, 推广学前教育的普及性,计划性地投入硬体设施与人力资源,来支援学前教育发展。
第二, 提供津贴与补助金,让每个家庭都能负担有素质的学前教育。
第三, 提升幼教中心和教员的素质,与能力发展。
新政府新希望,也为学前教育掀起新篇章,为幼儿缔造一个精彩的起跑点。
接受邱武英邀请 张念群加入统考特委会
民主行动党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接受统考特委会主席邱武英的邀请,加入统考特委会。
统考特委会主席邱武英日前表示,统考研究报考至今尚未完成,张念群对此感到非常震惊。
"从2020年7月至9月,邱武英多次向媒体交代提交统考报告的期限,但他从来没有表示过报告尚未完成。"
实际上,邱武英在7月20号接受当今大马采访时就透露:“一切已准备就绪,我们正在等待合适的时间提交”。
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535277
张念群表示,“老实说,我以为该报告在去年年底或今年初就已经完成。在今年一月的一份访问中,邱武英接受《东方日报》询问时表示,报告已完成,却已经没有教育部长,所以他们只能等待新的教育部长被委任后,询及特委会的报告是否已全面完成,会否还有任何修正或增加时,邱武英坚定地表示,“不会,报告已经全面完成,他们(特委会)也不会再会见任何单位和组织。”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nation/2020/01/07/321648?fbclid=IwAR0RTDsG0
”因此,在当时的其中一次会议里,我主动与当时的代教育部长讨论此课题,他当下也已经答应在2月秒或3月初与统考特委会见面。“
张念群说: ”无论如何,能够参与统考报告工作,我还是觉得非常荣幸。所以我非常高兴能够受邀加入统考特委会。"
https://www.enanyang.my/文教/“报告不止一两页”-邱武英挑战张念群加入特委会
”虽说教育部长在8月6日通过国会书面回答来答复我的问题时就表示,该特委会早在2月29日被解散,原因是受委期在2月29日已经过期并没有获得延长。然而,我相信邱武英有能力与教育部很好的解决这个技术性的问题。“
当然,我也希望国盟,特别是马华对我加入特委会不会有任何异议。
https://www.malaymail.com/.../minister-says-yet-to-get-uec-
report-from-task-force-that-no-longer-exists/1891723
我非常期待能在将来的不久受邀参与特委会的会议。
行动党强烈谴责伊党议员扎瓦威 毫无根据称美国“恐怖主义国”
民主行动党国际秘书兼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于2020年12月2日发表文告:
民主行动党强烈谴责伊党巴西富地国会议员聂莫哈末扎瓦威促政府宣布“美国为恐怖主义国家”的言论。
当我们谴责暴力时,我们必须确保自己不是在施暴。所以在进行任何谴责时,我们都需要保持客观和谨慎,以及认真地看待在议会厅里操弄情绪的后果。
无论在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或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或是有利于双边贸易的其他协议中,大马和美国都是合作伙伴国。
当我们毫无根据地称美国为“恐怖主义国家”时,可能将对我国经济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更糟的是,我国如今正面对全球冠病大流行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挑战。
聂莫哈末扎瓦威促政府将美国贴上“恐怖主义国家”标签,是否是在建议政府切断两国的外交关系?他是否知道如此不仅会对国家经济带来重创,还会令成千上万名住在美国,或家人住在美国的大马公民造成多大影响?
聂莫哈末扎瓦威作为一名国会议员,同时也是伊党宗教师理事会主席,他应该意识到自己煽动的言辞,将对国家带来负面影响。
在此艰难时期,我们希望他在将国家经济稳定曝露在风险中之前,能多为失去生计的大马人多想一想,避免让他们雪上加霜。
同时,我们也敦促外交部长希山慕丁训诫这名同僚,并且要他收回与我国外交政策背道而驰、且冒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的荒诞言论。
15万台手提电脑派不完 低效政府再创难堪记录
10个月派发不完15万台手提电脑给B40学生,低效政府再写下一难堪记录。
自去年11月,财政部长东姑扎夫鲁宣布将派发15万台手提电脑给B40家庭学生,截至今年9月18日,政府仅仅派发了11万1040台。
当时的国盟政府,是在去年11月8日提呈2021年预算案时做出上述承诺。
教育部当时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37%的学生没有任何电子设备进行网课。37% 意味着至少有 170 万学生的面对电子设备不足的问题,他们或将成为疫情下社会更受影响的群体,甚至出现“迷惘一代”的隐忧。
示意图